德州牽手中北大學 跨區域校地合作激活"智力引擎"
3月初,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又一批實驗室開工建設,預計一個月后這里將有近20個實驗室、工作室和中試室,涵蓋高分子合成、高端裝備、新能源和生物醫藥等研究領域,能容納100多人同時搞技術研發,用該分院院長李同川的話說:“相當于把中北大學的一個學院完完整整搬了過來?!?/p>
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的運營是德州“雙招雙引”戰略邁出的與眾不同的一步。德州致力于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而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中北大學工科優勢明顯,特別是機械、化工、新材料等強勢專業,與德州“541”產業體系高度契合。中北大學創建“雙一流”大學的規劃需要將科研與市場有效銜接,而德州工業需要技術創新和人才支撐。于是,雙方確定聯合共建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目前該分院下設高端裝備、新材料、綠色化工三個研究所。德州市政府負責后勤保障和科研經費等資源支持,中北大學負責人才培養、教學管理和技術研發轉化,根據德州企業的技術需求,由研究生分院組織攻關?!叭珖鞯卣幸髮W辦分校、研究院的有很多,但引進像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這樣集研究生教育、政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雙招雙引”功能于一體平臺的不多。實踐證明,這一合作符合德州和中北大學實際,取得了合作共贏的效果?!钡轮菔薪逃腕w育局局長張書鵬表示。
跨區域校地合作共建院校對德州是新鮮事物,在落戶、管理、運行等方面尚無成熟的政策支持,無先例可循?!笆虑槟懿荒芨沙?,關鍵看干部的責任擔當?!钡轮菔形庌k主任陳秀河說,“中北大學和德州市政府簽訂協議,批復分院為市政府直屬事業單位,并由市政府全權委托中北大學負責分院的日常工作,破解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難題。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方式方法,探索新型事業單位管理體制,賦予分院充足的發展潛力以及管理運行的靈活性?!钡轮菔形M織部、編辦、教育和體育局、財政局、工信局、人社局、科技局等多部門研究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探索跨區域校地合作辦學新路子。2019年底,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正式成立,之后迅速組建起30余人的高水平教學科研隊伍,并和本地高校展開了全方位合作,不僅補齊了德州沒有研究生階段教育的短板,更是搭起了一個符合德州實際、務實管用的招才引智平臺。
2020年11月,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的實驗室里,一款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新型工業膠水完成檢測,將批量投入市場,該研究成果讓德州名將工貿有限公司的產品附加值提升5倍,生產能耗降低2成。這件事在德州引發小小的轟動,也讓體制機制有些“特殊”的研究生分院進入更多當地企業的視野。
名將工貿是一家主營粉末涂料專用聚酯樹脂的企業,市場份額長期領先,然而近兩年卻遇到了發展瓶頸?!按蟛糠之a品技術含量和科技含量比較低,利潤薄,很想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和附加值?!逼髽I總經理范士堂說。此時在德州市舉辦的第四屆“智匯德州”人才創新創業周上,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成為企業“強援”。2020年初開始雙方合力研發,從原先的溶劑型產品,逐步向更加節能環保的水性產品轉型。分院副院長趙本波介紹:“這種膠水用于黏結輪胎的子午線和橡膠之間的界面,可以使輪胎跑得更快更遠更安全,是目前國際上首個不使用甲苯等有毒劑來生產的一款產品?!?/p>
此外,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還與新動能鐵塔發電、宇虹新顏料、中勝涂料、億安化工等企業建起聯合實驗室,共同開展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推廣,累計達成20多項合作項目,合同金額超過1200萬元。
中北大學的金字招牌和雄厚科研實力,還為德州引來外地的“金鳳凰”。去年12月,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的藥物綠色合成工藝創新團隊和淄博鯤亞、濰坊祺翔兩家生物科技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團隊提供技術,兩家企業分別投資1000萬元和300萬元在德州成立研發公司。這將對德州市生物醫藥產業鏈補充、延伸起到重要作用。
“德州高等教育底子薄,高校數量少、產教融合度低,借勢中北大學助推高等教育提檔升級,促進產教深度融合,也是這次合作的題中之義?!睆垥i說。今年春節前后,德州學院公共科研實驗平臺副主任沈亮和中北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楊靜都在為同一件事忙碌——建設發酵工程聯合研發中心實驗室。沈亮告訴記者,中北大學在制藥工程領域有優勢,德州學院在食品科學與工程方面有積累,雙方聯合可實現“1+1>2”的效果?!拔覀兒投嗨咝6冀⑦^合作關系,但都不像與中北大學這般密切?!钡轮輰W院科研處副處長張明峰說,“與分院距離僅有3公里,技術互通有無,資源共建共享,人員面對面交流?!?/p>
此外,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還與山東華宇工學院、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德州交通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簽訂共建協議,支持3所院校的學科建設。去年10月,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建立了200萬元的科研項目基金,在駐德高校和中北大學范圍內支持20個與德州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科研項目,目前項目都在進行中。中北大學德州研究生分院就像一臺嶄新的“智力引擎”,為推動德州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升級和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提供了新動力。